- · 电视研究版面费是多少[11/04]
- · 《电视研究》投稿方式[11/04]
电视研究论文选题(广播电视学论文选题)(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04年4月210日“今日谈”的标题为《喜人的“不习惯”》。这篇评论据以“前两天在北京火车站乘火车,登车后总感觉什么地方和过去不同。原来是站
《》2004年4月210日“今日谈”的标题为《喜人的“不习惯”》。这篇评论据以“前两天在北京火车站乘火车,登车后总感觉什么地方和过去不同。原来是站台加高和车底持平,上车如履平地了。习惯了踩着梯子上下车,对这方便之举一时倒有些不自然。”作者抓住了事件的性质——可喜的,借用自己的感受——“不习惯”来概括这一使人上下车方便的变化。事情本身没有逻辑矛盾,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 ,逻辑矛盾就出来了,幽默感也出来了,于是人们才有读下去的。如果标题为《可喜的变化》,这一标题是准确地反应了事情的原委,但太笼统,让人一看就是喜鹊评论,而这种性质的新闻在铺天盖地,根本没法吸引读者的眼球。
再如:《“猪八戒”不该成为荧屏“香饽饽”》(《经济参考报》2005年08月22日)、《这样的“抠门”值得称赞》(《》2005年08月10日 第一版)、《楼市:中央政府不是"千手观音"咋办》(《青年报》2005年07月07日)、《企业要有“野性”》(《文汇报》2005年08月19日)、《造林还是“造字”》(湖北十堰电视台2002年11月15日首播)、《乡镇企业不是属猪的》(甘肃广播电台1985年12月14日播出)、《既要打锣,就不要怕响》(江苏省阜宁县广播站1983年6月25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诙谐有趣,它特有的幽默力量,比一本正经的说教有效的多。
那么,如何制作引人入胜的新闻评论幽默标题呢?首先要了解读者精神和物质上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发掘心理上的幽默敏感点,但最终还得利用一定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来激发读者对幽默敏感点产生共鸣。
三、评论标题的哲理性
哲是智慧,是人类科学思想的花朵。理就是道理,是符合科学规律的道理。哲理,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规律,或者说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简单地说,哲理就是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来阐明一个道理,不管这个道理深刻与否,都能让人们听得明明白白,能回味其中的含义。所以,哲理性并不是一味追求深奥或玄妙,而是激发人深深地思考,能回味无穷。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满着哲理,事例、故事、寓言、格言、警句等,都存在着哲理性,有时候话说得越浅显,道理可能越深刻;说得越简单,内涵可能越丰富,完全可以用它们来说明道理。2004年5月24日《》的“今日谈”的题为《忠言何须逆耳》。这篇评论评述了领导者要注意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态度,教育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否定了“忠言”一定逆耳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指出非逆耳的忠言更易于人接受。这种评论标题,更富有哲理性,更给人深深的启迪。这篇评论如果标为《工作莫忽视方法》或者《工作方法要得当》,其吸引力和意味就淡多了。例如:《“爱富”不能“嫌贫”》(《》2005年09月05日 第十四版)、《夜景照明应量“能“而行》(载《》2005年7月11日第一版)、《理直也当气和》(载《》2004年5月24日第一版)、《质量就是生命》(载《》2003年5月16日第一版)、《小脚未必走路慢》(载《》1986年9月17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以哲理的高度和深度取题立意,就易使人省悟,令人折服。
你捡过最大的漏是什么?
那一年我终于凭实力摆脱了父母的羁绊,被一所二本院校所录取。
自从踏上了大学校门,我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飘得停不下来,那叫一个惬意。
严格的军训过后,终于迎来了常态作息。大学不同于高中,老师不会强迫你学习,家长也是鞭长莫及,学不学完全凭自己。我的专业课不算多,只要不自觉,不自律,时间便有一大把。
业余时间我吃遍了四面八方的“垃圾食品”,嚎遍了方圆百里的KTV,什么欢乐城,电影院,都留下了我这双38码大脚的足迹……我大一的生活就是这样倜傥不羁度过的。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大二,回望一年的大学生涯,我除了能准时5点50从梦里惊醒之外,拿不出一件可以立足社会的手艺。说不出是对这种日子厌倦了还是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这种“没有压力”、“没人管束”的日子让我感到莫名的枯燥和空虚。
想起“识时务”的老爸对我的要求降得比吐鲁番盆地都低:能就业就不错了,考公更好,考到哪里都行。
这种态度折射出对我高考成绩的不满和对我学习能力的怀疑,还有对我智商的否定。
我妈则碎碎念让我提前为考研做准备,我妈对研究生情有独钟:啊~爱学习的孩子!
文章来源:《电视研究》 网址: http://www.dianshiyanjiu.cn/zonghexinwen/2022/1208/448.html